0%

读书--金字塔原理

当我们与人沟通时,需要想清楚3件事:谁是我的听众?他们想听什么?他们想怎样听?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分为4个部分

第1篇 表达的逻辑 介绍了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利用这一原理构建基本的金字塔结构。

第2篇 思考的逻辑 介绍了如何深入细致地把握思维的细节,明确地呈现你希望表达的思想。

第3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介绍了如何在解决问题过程的不同阶段,使用多种框架组织分析过程,使你的思路实际上进行了预先组织,从而可以更方便地应用金字塔原理。

第4篇 演示的逻辑 介绍了设计PowerPoint演示幻灯片的技巧,可以帮助你在用演示文稿呈现具有金字塔结构的思想时,使读者或观众感受到金字塔结构。

表达的逻辑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清晰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先总结后具体的表达顺序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你的思维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将句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段落,然后将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将章节组成完整的文章,而代表整篇文章的则是金字塔最顶端的一个思想。

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 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纵向关系

作为文章的作者,你必须在该表述的下一个层次上横向地回答读者的疑问。但是,你的回答仍然是向读者传递他不知道的新信息,这又使读者产生新的疑问,于是你又在再下一个层次回答读者新的疑问。

横向关系

当考虑在下一结构层次上如何表述时,必须保证你的表述能回答在其上一个层次上的表述引起的疑问,同时还必须保证表述符合逻辑。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但不可同时既具有归纳关系,又具有演绎关系。

序言的结构

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必然以叙述的形式出现,因此也应当按照典型的叙述模式发展。序言的开头应向读者说明“背景”(situation)的时间和地点。在这一背景中应当发生了某件事情,可称为“冲突”(complication),使读者提出(或将使读者提出)你的文章将要“回答”(answer)的“疑问”(question)。

如何构建金字塔

自上而下法

先利用序言的结构,将头脑中的观点、论点、想法逐个梳理出来。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的步骤:

  1. 提出主题思想。
  2. 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 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4. 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5. 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自下而上法

自下而上思考:

  1. 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得出结论
初学者注意事项
  1. 一定先搭结构,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2. 序言先写背景,将背景作为序言的起点
  3. 先多花时间思考序言,不要省略
  4. 序言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内容
  5. 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而非演绎论证法

序言的具体写法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

序言要用讲故事形式,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激发读者兴趣,吸引注意力:新奇、悬念、与读者本人相关。

开始引入“背景”时,应先谈与文章主题有关,且读者肯定会同意的内容,应当是读者已经认可或者将会认可的内容。

文章序言中的“冲突”虽然经常指的是某种不利的变化,但并不总是具有“不利的变化”的含义。这里的“冲突”类似于讲故事时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能够促使读者提出“疑问”。

列出关键句要点可以让读者在开始阅读的最初30秒内就能了解你的全部思路。

想写出好的序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2. 序言必须包含讲故事的3个要素,即“背景”、“冲突”和“答案”
  3. 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序言的常见模式

写文章的目的通常是回答以下4类问题之一:

  1. 我们应该做什么?
  2. 我们应该如何做(将如何做/是如何做的)?
  3. 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
  4.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常见的4种模式:

  1. 发出指示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或“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2. 请求支持式(针对“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等问句)
  3. 解释做法式(针对“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4. 比较选择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等问句)

发出指示式

“指示”是所有商业备忘录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目的是要求或告诉某人做某事。作者通常不是要提醒读者想起某个问题,而是要告诉他们某个问题。

请求支持式

另一类常见的备忘录是要求批准经费的申请。在此类备忘录中,读者的疑问必定是“我应该批准这一申请吗”,此类疑问通常也是隐含的。

解释做法式

经常地,尤其是在提供咨询时,你写作的目的是因为某人遇到了问题而你要告诉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即向读者解释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较选择式

就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他们还经常加上一句:“再提出几个替代方案。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演绎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得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在金字塔结构中,位于演绎论证过程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演绎过程的概括,重点是在演绎推理过程的最后一步,即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归纳推理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或论点)。在演绎过程中,每个思想均由前一个思想导出;而在归纳过程中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演绎推理

人们通常将演绎法解释为具有三段论的形式——即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论述形式

我将演绎推理过程看做需要完成以下3个步骤:

  1. 阐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种情况。
  2. 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的,则说明这两个表述相关。
  3.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演绎推理也可以是以下3个步骤:

  1.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2.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3. 解决问题的方案。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得多,因为归纳推理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归纳推理时,大脑首先注意到若干不同的事物(思想、事件、事实)具有共性、共同点,然后将其归类到同一个组中,并说明其共性。

在用归纳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我们必须具备以下两项主要技能:

  •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
  • 准确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区别

当你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的第二个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的评述。如果不具有这一特点,就不是演绎推理而是归纳推理,你就应当能够用一个单一的名词概括这两个思想,以检验你归的类、分的组是否恰当。

演绎关系的建立,要求推理过程中的第二步对第一步作出评述,并推导出一个结论。归纳关系则基于句子的结构。作者必须发现各个句子主语或谓语之间的相同点,并根据这一相同点得出结论。

思考的逻辑

应用逻辑顺序

确定前因后果关系

当必须采取多种行动(如:解决问题的3个步骤),以取得该结果时,这些行动就构成了一个过程、流程或者一个系统,即共同产生某结果的原因的集合。完成该过程或系统需采取的行动只能按时间顺序依次进行。

将整体分割为部分,或将部分组成整体
将类似事务按重要性归为一组
时间顺序

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你要按照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

结构顺序
  •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mutually exclusive),没有重叠,有排他性。
  •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collectively exhaustive),没有遗漏。
程度顺序

明确指明每组中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具有共同特性,确保将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列入该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最具有该特性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概括各组思想

确保思想属于同一组,应抽象、提炼、概括思想精华。

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行动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做什么事;也可以是描述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关于某些事的情况。

  • 概括行动性思想(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流程)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效果、达到的目标)。
  • 概括描述性思想(介绍背景、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共同点的意义)。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

  • 在将各行动联系起来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
  •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将每组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下。
  •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直接总结行动产生的结果:

  • 该组行动、步骤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 总结概括的语句,必须说明完成各行动步骤后导致的直接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 先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然后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再直接从各行动、步骤、流程等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
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第一步,列出一些可能值得思考的思想。我们要做的第二步,是通过找出这些思想之间的共同点,证明这些思想确实属于同一类,因而有理由将其与其他思想区分开。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是明确说明这些思想之间的共同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即要提出一个新的思想。

以下几点:

  • 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上的共性。
  • 寻找这些思想间更密切的联系。
  • 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解决问题的逻辑

  • 我们应该做什么?(如果不知道解决方案)
  • 我们应该做吗?(如果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
  • 我们应该怎么做?你会怎么做?(如果已经知道且接受解决方案)

界定问题

判断问题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经过努力得到的结果(现状),与希望得到的结果(目标)之间是否有差距。由某一特定背景导致的某一特定结果,称为非期望结果(R1, 即现状,Undesired Result)。“问题”是指你不喜欢某一结果(比如销售额降低),想得到其他结果(比如销售额增长),称为期望结果(R2, 即目标,Desired Result)

按逻辑顺序排列的问题寻找答案:1. 是否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2. 问题在哪里?3. 为什么存在(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4. 我们能做什么?5. 我们应该做什么?回答问题1和问题2是为了界定问题,问题3是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问题4和问题5是寻找解决问题(或抓住机遇)的最佳方案。

界定问题的框架

如前所述,问题是指你已有的(现状)与你想要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某一背景,并在一系列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条件可能很简单,也可能是很复杂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哪种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是确定差距之性质和把握其重要性最基本的过程。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需要确定4个要素后才能界定问题,并由此寻找解决方案。

这4个要素分别是:

  • 切入点/序幕(Starting Point/Opening Scene)
  • 困扰/困惑(Disturbing Event)
  • 现状,非期望结果(R1, Undesired Result)
  • 目标,期望结果(R2, Desired Result)
发掘读者的疑问

演示的逻辑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突出显示文章的框架结构

如果文章很短,比如,支持每一关键句要点的段落少于两个,读者很容易明白文中的要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使用标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每一层级的标题不可能只有一个
  2. 相同的思想(观点、论点、建议等)应使用相同的句型
  3. 标题用词应提炼思想的精髓
  4. 标题与正文应分开考虑
  5. 每组标题应提前集中介绍
  6. 不要滥用标题